项目文章|蘑菇病原真菌的基因组测序揭示其致病机制
简介:
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对健康食品需求的增长,食用蘑菇变得越来越受欢迎。然而,
由真菌病原体引起的蛛网病对蘑菇的产量和质量都产生了不利影响。为了揭示病原真菌的致病机制,作者通过Nanopore和Illumina测序平台对三株致病菌进行了基因组测序和组装,为理解这些病原菌的进化及致病机制提供了新的见解。贝纳基因为该研究提供了测序和分析服务。
英文标题:Genome Sequencing of Three Pathogenic Fungi Provides Insights into the Evolution and Pathogenic Mechanisms of the Cobweb Disease on Cultivated Mushrooms
中文标题:蘑菇病原真菌的基因组测序揭示其致病机制
发表时间&期刊:2024.08 & Foods
主要结果:
1. 三株真菌的基因组概况
Hypomyces aurantius CB-Fv(图1A)、Cladobotryum mycophilum CB-Ab(图1B)、Cladobotryum protrusum CB-Mi(图1C)分别从金针菇、双孢菇、羊肚菌中分离得到,其杂合度分别是0.073%、0.128%和 0.101%,基因组大小分别是33.19 Mb、39.83 Mb、38.10Mb,都包含10条contigs。
图1 病原菌的菌落形态和基因组概况
2. 基因预测
H. aurantius、C.mycophilum、C. protrusum所预测到的基因平均长度为1590.3 bp、1593.5 bp、1618.1 bp,平均外显子长度为554.7 bp、561.1 bp、572.9 bp;利用BUSCO评估其组装完整性,分别为98.2%、98.4%、98.8%,高完整性表明组装质量较好以及基因预测的高保真度。
图2 基因组圈图
3. 比较基因组与进化分析
挑选了20株子囊菌和4株担子菌,与该研究的3株病原菌共同构建系统发育树。结果表明,Hypomyces 和Escovopsis属在1751万年前分化,Hypomyces和Cladobotryum属在1712万年前分化。说明蛛网病病原菌在基因上是相似的,在遗传水平上存在相同的感染机制。
共线性分析表明,这三个菌株具有高度的共线性保守性,菌株CB-Mi和CB-Ab之间的基因组重排事件较少,在染色体水平上存在保守contigs和可变contigs,可变contigs发生了更多的重排事件。
图3 三株病原菌的比较基因组和进化分析
4. 碳水化合物酶(CAZymes)分析
H. aurantius CB-Fv、C. mycophilum CB-Ab、C. protrusum CB-Mi分别含有358、399、401个CAZymes,被分为6大类:GHs、GTs、CEs、AAs、CBMs、PLs。3株菌所含有AA7家族的基因数量最多,分别是36、51、45条,该家族的基因主要参与次级代谢物的合成,如抗真菌物质环氧环己醇类天然产物、防御相关代谢物玉米烯酮等。此外,它们含有较多GH18家族的基因,该类基因在病害感染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。
图4 CAZymes基因的分布
5. 致病相关基因
CB-Fv、CB-Ab、CB-Mi分别预测到717、882、936个分泌蛋白,其中89、109、112个都在PHI和DFVF数据库中有注释结果。一些基因被注释为蛋白酶、脂酶、疏水蛋白以及ROS相关蛋白,在抵御病害、应激防御等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。
图5 致病相关基因的分布
研究结论:
蛛网病病原菌首先通过分泌抗真菌代谢物抑制宿主细胞的生长,随后分泌几丁质酶、内切β-1,3-葡萄糖酶等降解宿主细胞壁,为自身生长提供营养,从而完成侵染过程。此外,疏水蛋白也深入参与和调控感染过程。该研究为蘑菇生产中蛛网病的防治提供科学指导。
参考文献:
[1] Lan Yufei,Cong Qiangqiang, Yu Qingwei, et al. Genome Sequencing of Three Pathogenic Fungi Provides Insights into the Evolution and Pathogenic Mechanisms of the Cobweb Disease on Cultivated Mushrooms. Foods(2024).
原文链接:https://doi.org/10.3390/foods13172779